从形态前世到分子分型今生如何解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news/a_6010350.html
(中医院病理科李卓)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前五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既往曾被称为“癌王”,曾是治疗效果差、五年生存率低、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沉重卫生经济学负担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肝癌的高发区。肝癌有主要两大类亚型,一类起源于肝细胞,即肝细胞肝癌,是发病率占70%-80%的主要亚型;另一类则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肝内胆管癌,占肝癌发病率的15%-20%。不要小看发病率较低的后者,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它的五年生存率等各项预后指标是远远落后于肝细胞肝癌的,因此,也是目前肝胆系统肿瘤研究学者攻关的重点方向。肝内胆管癌的分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按照腺癌的高、中、低分化程度划分的,这种分类方法无法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疗相关信息,因此亟待细化。经过大量研究团队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年,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依据现有研究结果,将肝内胆管癌划分为大导管型和小导管型两大类(参见示意图2)。新分类在形态学高、中、低分化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发病部位、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基因突变谱系的变化,是具有预后提示价值和靶向治疗指导价值的更先进分类方法。一言以蔽之,相对而言,更加靠近肝门部的大导管型预后较差,目前缺乏靶向治疗的有效方法;而更加靠近肝被膜的小导管型则具有更长的术后生存期和更高的靶向治疗选择。可喜的是,目前针对小导管型相对高频突变的IDH1基因和FGFR2基因融合相关靶向药物均已在我国国内批准上市。对于基因检测结果提示FGFR2基因融合和IDH1基因突变的患者,NCCN、ASCO和CSCO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治疗指南均推荐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因此,正确解读病理报告对于肿瘤科医生和患者家属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术后病理报告中明确归类于“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的患者,均推荐进行FGFR2或IDH1基因检测,因为在此型别患者中,具有近40%的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改变,尤其具有检测价值和靶向或免疫治疗希望。对于病理报告中提示“低分化”、存在“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及“肝被膜侵犯”,特别是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必须加强随诊,需咨询肿瘤科医生以明确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手术后辅助治疗。这是因为上述病理学评判指标已经过大宗病例研究及文献证实,是高危复发风险因素,存在上述高危病理因素的患者预后也更差,需加强治疗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综上,肝内胆管癌病理报告的准确解读,除了能提供有效准确诊断信息外,还将提供必要的靶向治疗提示价值,有助于降低卫生经济学成本,更有利于患者的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因此,亟待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ohkd.com/wacs/13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